紅安大布傳統紡織技藝:72道工序織出樸實之美
紅安縣七里坪鎮長勝街紅安大布傳統紡織技藝非遺工坊內,60歲的黃珍蘭端坐在老式的木制織布機前,雙腳熟練地踩動踏板,梭子在紗線間來回穿梭,一匹紅安大布呈現在記者眼前。
“織得快的,一天可織個10來米?!秉S珍蘭說。
約100平方米的店內,擺滿了紅安大布縫制的床上用品、圍巾、襯衣、睡衣和手提包等。紅安大布傳統紡織技藝已有千余年歷史,黃珍蘭的手藝是從奶奶手上傳承下來的。“我的曾外祖父沒有雙腿,干不了農活,全靠奶奶紡線織布維持生計。革命戰爭年代,老百姓用一紗一線織成的紅安大布為紅軍做過衣服和被褥。因此,紅安大布有著鮮明的紅色印記,又被稱為紅軍布?!秉S珍蘭說。
后來,奶奶又將這一技藝傳給了母親。黃珍蘭10來歲時,就跟著母親紡線織布,16歲時她已成為母親的得力幫手,如今她又傳給了90后的女兒。2009年,紅安大布成功申報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,黃珍蘭成為代表性傳承人。為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技藝,紅安縣文旅局免費給她提供了這間店面。2010年7月,黃珍蘭帶著紅安大布傳統紡織技藝亮相上海世博會。2013年,黃珍蘭注冊了“黃珍蘭”商標。如今,她的店面發展到3家,總營業面積700多平方米,年收入近800萬元,固定員工50人,帶動全縣300余名留守婦女在家就業。
黃珍蘭介紹,紅安大布由純棉手工工藝制成,手感厚實、膚感舒適、冬暖夏涼、透氣瀝汗、無靜電,花色清新、節奏明快、富有格律,給人樸實之美。從一團棉花到一塊布匹,其主要工序多達72道,包括搓棉條、紡紗、扒線、染線、漿線、倒桶、牽經、梳布、穿縱、穿扣、上機等,核心工序就有11道,非常復雜。近年來,她積極配合紅安縣,多次舉辦紅安大布傳統紡織技藝培訓班,帶徒授藝,紅安大布逐漸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,形成了種棉、紡線、織機制造、織布、制衣、技能培訓、線上線下銷售的紅安大布產業鏈,全縣從事紅安大布相關生產和銷售的市場主體達150余家,僅長勝街就達29家,年綜合產值達6000余萬元。
目前,黃珍蘭正在與湖南湘西聯系接洽,將蠟染工藝引入紅安大布,進一步豐富紅安大布的色系和產品系。紅安縣也在積極謀劃,擬引進山東現代紡織工業企業,與紅安大布傳統紡織技藝相結合,進一步推動紅安大布產業做大做強。